黄洋界现场讲解稿_导游词_讲解词
黄洋界位于江西省的原宁冈、遂川和湖南省的炎陵县三县边界的结合部,坐落在井冈山大小五井的西北面,海拔高度为一千三百四十三米,它是茅坪通往井冈山的要隘。黄洋界上山峰似剑,绝壁悬崖,一边是千仞高山,一面是万丈深渊,四周群峰起伏,地势极为险峻。山头上常有浓雾缭绕,弥漫山间,大风吹来,云海腾波,卷起一阵阵云涛云浪,犹如一片汪洋大海,远眺前方,弥漫于云海之中的一座座峰顶,既象似一个个海岛,又象似一艘艘乘风破浪的航船……所以,有人又将黄洋界称为“汪洋界”、“望洋冈”。黄洋界云海也是现在井冈山旅游的主要景观之一。
黄洋界上有三条狭小崎岖、盘山而上的山间小路在此连结:一条北经茅坪村,与江西省的永新县相连;一条西连大陇村,可抵湖南省的炎陵县,另一条则南接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村,直达当年主力红军的井冈山军事根据地中心——茨坪。
早在1928年的4、5月间,红军便利用这一天然地势,开始在黄洋界三条小路的连结点上,建立了三个防御工事:右边一个工事用以控制通往茅坪的小路,阻击从江西永新方向来进犯井冈山的敌军;左边一个工事可控制通往原宁冈大陇的小路,阻击从湖南炎陵县方向来犯的敌人;这两个工事的后山山顶上设立一个了望哨所,用以监视山下敌军的动静,以掩护前面两个工事,三个工事互为犄角之势,作战时可以互相呼应,组成井冈山红军的五大哨口之一——黄洋界哨口。
随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不断发展,革命斗争的逐步深入,湘赣两省敌军便频繁地向井冈山发起了军事进攻,为有效地阻击敌军的进犯,井冈山军民自1928年夏季开始,在黄洋界哨口左、右两个工事的前沿,各设有五道防线:第一道为竹钉阵。在通往大陇方向小路两旁的草丛里插了三华里的竹钉,通往茅坪方向小路两旁草丛里插了四华里的竹钉。这些竹钉是山上军民用竹子制作成两端尖利的武器,竹钉削好后均在锅里炒干,再放在尿里浸泡过,既坚硬又有毒,运上工事将它的一端插在泥土里,一端露在地上。因为它体积小,不易被人发现,敌人一脚踩上,既会穿破鞋底,又会刺破脚板,不仅流血不止,疼痛难忍,而且伤口会化脓溃烂,不易治愈;第二道是壕沟。军民们在工事前沿的半山腰中拦山挖断,筑成深五尺,宽四尺左右的壕沟,以延缓敌军进攻的时间;第三道是竹篱笆围栏。军民们就地取材,将竹子切断为五尺一段破开后,将两端削尖,一端插在壕沟上首的地上,并编织成篱笆再用木桩固定,让敌人难以逾越;第四道是滚木擂石,军民们仿照古人的战法,将大树锯成4~5尺长一段,堆放在工事前沿的悬崖处,树两端用棕绳拴住,树段上再垒上一大堆石块,敌军进攻时,将两端棕绳砍断,木头、石头一齐朝山下翻滚下去,轰隆隆一阵巨响,势不可挡,山民们又称其为“仙女散花”;第五道是用木头、石头及泥土垒筑而成的射击掩体,既有单个地堡式的也有几个掩体连接起来的串通式的,这是红军哨口的最后一道防线。
这样,黄洋界哨口,就成了当年保卫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党、政、军高级指挥机关的一座天然屏障。
1928年8月30日,著名的黄洋界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我红军以不足一个营的兵力,在井冈山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下,凭借黄洋界这一天险,英勇奋战,顽强抵抗,终于打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取得了黄洋界保卫战的辉煌胜利,成功地保卫了井冈山这块中国革命的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当湘赣两省敌军连夜逃窜之后,这天夜里,战斗在黄洋界上的军民们,欣喜若狂,彻夜不眠,欢呼胜利。杨至成等几位京剧爱好者,当即就在黄洋界上模仿京剧诸葛亮《空城计》的唱段,编了一段《毛泽东的空山计》,有的敲着竹板,有的击着脸盆,有的打着搪瓷饭碗,兴高采烈地你一句、我一段地唱了起来,歌颂井冈山军民团结御敌的胜利,嘲讽反动派的失败:
我站在黄洋界上观山景,
忽听得山下人马乱纷纷。
举目抬头来观看,
原来是湘赣发来的兵。
一来是,农民斗争少经验;
二来是,二十八团离开了永新。
你既得宁冈茅坪多侥幸,
为何又要侵占我的五井?
你莫左思右想心不定,
你既来就该把山进,
为何山下扎大营?
我这里内无埋伏外无救兵,
你来、来、来!
我准备着红米南瓜——南瓜红米,
犒赏你的众三军。
你来、来、来!
请你到井冈山上谈谈革命。
当时正率主力从湘南回师井冈山的毛泽东,在途中得知这次战斗的胜利,欣然写下《西江月·井冈山》词一首:
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词讴歌井冈山军民不畏强敌团结战斗,取得了粉碎湘赣两省敌军第二次“会剿”井冈山战斗的伟大胜利。
在井冈山斗争的第三次反“会剿”中,黄洋界也是主要战场之一。1929年1月,红五军第四纵队司令员李灿率红五军第一大队全体官兵和徐彦刚率领的莲花县赤卫大队共同守卫在这个哨口上。1月26日,湘赣敌军从黄洋界哨口又一次进犯井冈山,守卫在这里的军民们顽强抵抗,同敌军激战三天三夜,敌军未能越雷池一步。最后,敌军于1月29日,乘黄洋界上浓浓大雾,在原宁冈县斜源村收买一个出卖自己灵魂的游民陈开恩带路,他们绕道黄洋界右侧隐蔽的山沟里,偷偷地摸上了黄洋界,从我红军后侧攻破黄洋界哨口防线,窜进井冈山上的大小五井,大施烧杀。李灿、徐彦刚等指挥员率领红军战士在敌军的夹击中,把大家的绑腿布连接起来,吊在山崖上,一个个抓住绑腿带往山下攀悬崖、过峭壁,最后退到原宁冈一带山区、继续坚持斗争。
在黄洋界哨口的三个工事之间,还建造一座红军黄洋界哨口营房。这营房是1928年夏季,由红四军军委决定在原有的一座客栈的基础上重新建造的,由红四军兵房建筑处主任李少垣负责施工,毛泽东、朱德等同志也多次到施工现场视察,勉励民工加紧施工。同年8月,营房竣工,红军在一般情况下有一个排的兵力驻扎在营房内,日夜守卫井冈山根据地的北大门——黄洋界。1928年冬,在全山军民挑粮运动中,毛泽东、朱德和红军战士挑粮上山时,都要在营房里休息一会,然后继续将粮食挑往井冈山上的茨坪和大小五井储藏起来。1963年,营房旧址仍然由当年负责施工的李少垣同志到现场指导,按原貌修复。此后,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在营房的中厅还增设了《黄洋界哨口工事专题展览》,向观众介绍黄洋界保卫战的经过,同时还展出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瞻仰参观黄洋界时的照片。
1961年3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井冈山的“黄洋界红军哨口遗址”和“中国红军第四军黄洋界哨口营房旧址”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为纪念黄洋界保卫战的伟大胜利,1960年,井冈山管理局在刚通车的公路旁兴建了一座木质结构、5米高的“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1962年和1965年,朱德、毛泽东同志重上井冈山时,都分别在此座碑前照相留念。1965年冬,将此碑改建成12米高的钢筋混泥土结构的纪念碑,碑基就在现 在主碑的位置上。1969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又将此碑改建成呈五角形的“火炬亭”。1977年底,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拆除“火炬亭”,依然在原碑基基址上恢复原纪念碑的造型。现在这座主碑座西朝东,高12米,底座长4米,宽2.8米,正面镶刻有朱德同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的亲笔题字,背面是毛泽东同志的手迹“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77年改建主碑的同时,增建了一座高7米,底长11米,宽2.6米的横碑,横碑的正面镶刻着毛泽东同志手书的“西江月·井冈山”诗词,背面为朱德同志手书的“黄洋界”三个烫金大字。
黄洋界上整个纪念建筑都铺设水泥地面和水泥护栏,占地面积近200平方米,是井冈山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黄洋界讲解_导游词提升主题建议
(1)依靠群众,勇于胜利。
(2)始终站稳群众立场。
从黄洋界保卫战的胜利,我们可以认识到,只有真心为民爱民,人民群众才会真心跟党走。依靠群众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和发展的重要法宝。井冈山是我党群众路线的摇篮,是开展群众工作的最早实践地之一。井冈山时期我党在这里创造性地开展群众工作,把“做群众工作”作为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始终坚持“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帮助群众建立革命政权”的基本原则,把分散的民众转化为革命斗争的重要力量,党、红军和群众始终保持着鱼水相依、血肉相连的密切联系,筑成了一道军民共同对敌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从而赢得战争的胜利,谱写了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国化的新篇章。作为各级党员干部,一定要经常对照先烈先辈,对照井冈山精神,认真想一想自己同群众的感情到底有多深,仔细看一看自己同群众的距离到底有多远,从内心深处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的问题。
于都思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依托瑞金、于都、长汀、古田、龙岩、井冈山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知名党史专家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念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的中青年骨干进行瑞金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党性教育培训、企业团建、研学旅行实施信念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 我们竭力给您提供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本文链接:http://www.swacc.cn/a/talk/j/2020/0426/381.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