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好礼:困境中坚持斗争的楷模

郭好礼
郭好礼生于1904年。1927年参加国民军。全面抗战爆发后在家乡组建抗日民军。1940年率部正式编入八路军。1942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兼任冀南军区路南支队司令员。1943年牺牲,时年39岁。
1943年3月22日,冀南抗日军民怀着悲愤的心情,沉痛悼念在日军“铁壁合围”时壮烈牺牲的路南支队司令员郭好礼。追悼会上,郭好礼的父亲郭振湖收到一封发自八路军一二九师师部的慰问电报,称赞“好礼同志一生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而奋斗,艰苦卓绝英勇牺牲之精神,足为三军楷模”,署名为“刘伯承、邓小平”。
郭好礼,原名郭福堂,1904年出生于河北省临漳县郭小屯村。1927年秋,郭好礼参加了冯玉祥的国民军。后返乡组建国民党临漳县保安队,任中队长。全面抗战爆发后,面对国破家亡的严酷现实,郭好礼毅然高举义旗,组建河北民军,任第一路军副司令员兼第五支队司令员,率部活动于晋冀豫边境地区,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在斗争中,郭好礼逐步认识到国民党顽固分子破坏抗战、反共反人民的真实面目,主动与八路军及抗日政府保持密切联系,受到冀南抗日军民的欢迎。
1939年6月,中共冀鲁豫五地委派人到郭好礼部开展工作,并组建党支部。在党组织的帮助下,郭好礼的思想觉悟有了很大提高,主动提出加入中国共产党。翌年春,郭好礼率部正式编入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三八六旅七七四团,郭好礼任副团长。8月,他率部参加百团大战。1941年9月,任冀南第一军分区参谋长,并组织抗日武装临安支队。1942年9月,经中共冀南区党委批准,郭好礼转为中共正式党员。
1942年,冀豫地区恶劣的斗争环境迫使各县政府和主力部队先后转移到广(平)大(名)公路以北地区,仅留下郭好礼领导的临安支队坚持战斗在路南地区。部队生活相当艰苦,缺衣少食,有时连食盐都没有,寒冬腊月还穿不上棉衣。当地群众中流传着这样一首歌谣:“郭好礼的兵不好当,破鞋破袜破军装,夜晚走的坷垃地,白天住的树林行。”尽管如此,临安支队士气旺盛,屡打胜仗。
日军为彻底消灭这支100多人的抗日武装,派汉奸找到郭好礼的母亲做劝降工作,封官许愿。郭好礼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派人把汉奸扣押起来,送到冀南军区处理。1942年底,由于汉奸出卖,敌人扣押了郭好礼的妻子女儿,威胁他“如不投降日本人,就将母女三人统统杀害”企图借骨肉之情迫使他就范,被郭好礼断然拒绝。
敌人的狡黠凶残,软硬兼施,没能使郭好礼屈服,反而更加坚定了他抗日到底的决心。为做好瓦解敌伪工作,他常不顾个人安危,在两军对垒的战壕边,甚至敌人的据点里,向伪军宣传讲解抗日必胜的道理以及党的抗日统一战线政策。他曾孤身一人几次潜入回隆镇做伪军李成华的工作,李成华被说服后,配合八路军里应外合,一举攻破具有重要军事地位的回隆据点。

◆为粉碎日伪“扫荡”,坚持根据地,冀南行署、冀南军区发出的布告
1942年秋,冀南军区决定组建路南支队,并由郭好礼兼任司令员。1943年1月,郭好礼带领路南支队接连拔除了敌人多处重要据点,又一举攻克了魏县县城,消灭了一批日伪军。

◆八路军战士在麦田里伏击敌人
敌人穷凶极恶,调集九路日伪军,向魏县以东的抗日根据地和游击区进行大规模的“铁壁合围”。2月27日晨,路南支队被敌人围困在魏县漳河村。激战中,郭好礼带着警卫人员冲出了村庄,当他发现部队主力还没有出来时,立即停下来接应,并派警卫人员立即返回村庄传达命令,他在村边进行掩护。他孤身迎战围攻上来的日军,一连击毙五个敌人,终因众寡悬殊而壮烈牺牲。
郭好礼牺牲后,漳河村的群众冒着危险给他穿好衣服,扎好头巾,把尸体隐藏起来。等敌人得到郭好礼牺牲的消息返回来寻找时,尸体早已踪迹皆无了。
《新华日报》(华北版)于1943年4月15日发表文章,沉痛悼念郭好礼,称赞他“忠诚爱国堪称楷模”。
于都思政红色文化培训中心依托瑞金、于都、长汀、古田、龙岩、井冈山等丰富的红色资源和专业师资力量、知名党史专家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理念对党政干部、企事业单位和大中专院校的中青年骨干进行瑞金红色培训、井冈山红色培训、党性教育培训、企业团建、研学旅行实施信念教育,把红色基因代代传! 我们竭力给您提供热情、周到、细致的服务!
本文链接:http://www.swacc.cn/wh/n/507.html 转载请注明出处!
声明:本站内容及图片如没注明出处则来自网络,无从考证来源,仅用于公益传播,如有侵权请在后台留言或直接联系我们告知删除或标注来源,谢谢!